忽然间,看到了一个帖子,不禁开始好奇:流量明星真有那么多粉丝吗?
我首先要表达我的观点:有的。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未必准确,然而这似乎也在暗示着一种身份即世界的理念。
01
大致上,楼主的意思是,她身边的朋友都不追流量明星,可是网络上的流量明星却声势浩大。
这是否意味着,十个人能造出一万人的空间和数据呢?
首先,要评论一下,线上流量粉丝的声量确实显得更为庞大,因为这类粉丝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粉丝。
许多网友和路人对粉丝的理解过于简单,很多粉丝甚至对自己崇拜的偶像没有真正的投入,数据刷、点点赞、买周边的现象几乎是不存在的。
举个例子,比如歌迷,其中有些人甚至从未去过演唱会,却依然称自己为歌迷。
归根结底,是定义的不同。
信息茧房的现象,其实不仅在网上存在,线下也是如此。
02
就我而言,我的社交圈比较广,接受度也很高,除了说唱圈外,几乎都混得开。
PS:现如今,到了一个年纪,能认识年轻一代明星的人还有多少,尤其是时代少年团和各种综艺的新面孔呢?
这其实是工作,然而我也确实有在观看,而且并不觉得抵触。
展开全文
以马嘉祺和王源的粉丝为例,我周围的朋友大多是年轻女性,并且大部分人都有购买周边或参加演唱会的习惯。
大家认为这两位的粉丝真的少吗?
不论是《天赐的声音》的数据,还是《歌手2025》的热度,王源和马嘉祺都展示了足够强的影响力。
王源的演唱会数据真实可信,线下有着大量忠实粉丝支持,虽然这些愿意消费的受众或许不能完全证明他的高影响力,但至少可以证明他的粉丝数量并不少。
总而言之,其实大家对线上和线下了解得并不够深入。
而且,很多人没有深刻认识到,追星的人与普通路人是两种不同的存在。
03
这很简单,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工作恰好跟娱乐圈有关,我身边的朋友是绝对不会跟我透露任何关于追星的事情。
我问过不少人,许多粉丝其实是因为担心说出来会被周围人嘲笑。
当今社会对流量仍有偏见,普遍认为他们的粉丝都是偏执、疯狂、不正常……而我认为,真疯狂的是私生饭和代拍,他们并不算真正的粉丝。
可普通大众并不清楚,外人看到的总是认为这是粉丝的行为。
线下的朋友们不会透露对偶像的喜爱,只有在圈内交流时才会谈论,而在线上则通过匿名发声,导致很多路人感觉看不到流量的线下粉丝。
对年轻流量的喜爱停留在线上其实挺好的。
至少就我个人而言,结交的许多中老年朋友对流量的偏见如同思想的烙印,即使再有实力,也难逃被嘲笑的命运。
至于对流量粉丝,更不必说了,他们大多数会觉得脑子有问题。
希望再过几年,这种状况会有所改善吧!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点赞和分享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