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古猿化石

在华南乃至南亚发现的巨猿更具有神秘色彩。这类大型猿类生存于约100-30万年前(最近的发现表明这种猿可能绝灭得更晚,至10万年前),形体硕大,据推测站立时可高3米,重超过200千克。由于目前只有下颌骨与牙齿被发现,巨猿长得什么样子其实无人知晓。最开始这种猿曾被称为“步氏巨人”,但现在公认其为猿类进化系统上一个已绝灭的旁枝,与人类没有关系。但少数痴迷者认为巨猿没有完全灭绝,神农架等地传说中的“野人”可能是巨猿的后裔。

猴与猿的文化与社会属性

猴子是招人喜爱的动物,机智灵敏,模仿能力强,易于与人沟通,与人类有着很多相近的习性。它们是马戏团和耍猴人最得意的“明星”,会做直立跑步、后空翻、骑自行车等各种高难动作,会向人乞要、作揖,与人戏耍,顽皮滑稽。猴子经训练后可帮助人类放牧、采摘果实、传递信件、开关电灯、开冰箱取食、照顾病人等,说明他们有很高的智能,与人类有很好的互动,甚至还会向人类求偶。

黑猩猩只用工具砸开坚果

与人类一样,猴子有严格的社会等级观点。对太行猕猴的观察表明,这些猴群由一百多只个体组成。猴王由公猴担任,它在群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当有食物的时候,猴王总是先吃、独享,其他猴子只有在猴王离开后才敢趋前捡食。猴王“换届”时,往往是三四只强悍的公猴参与竞争,它们会将尾巴翘起来,以示报名参与,向王权挑战。经过激烈厮杀,胜者为王。王为了显示权威会时刻翘着尾巴,而挑战失败者便垂下尾巴,表示臣服。如果猴王被打败,将被逐出猴群,以使新王能顺利统治。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人类历史和现实版的皇(王)权争斗的一幕幕场景。

猴子具备后天学习并将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在群中传承的文化能力。日本幸岛上的短尾猴洗食红薯就是很好的例证。60多年前,一只聪明的猴子被发现将投食给它们的粘连着沙土的红薯拿到清水里洗一下再吃。这一做法很快被其它猴子模仿并流行起来。后来这一行为被改良,由在清水里清洗演进成拿到海水中冲洗,最后会蘸着海水吃红薯,因为盐分让红薯变得更加美味。这种行为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猴子还有很多其它的“近人性”的行为方式,比如北海道那些著名的喜欢泡温泉的猴子,成群结队在皑皑白雪的环绕下于热气蒸腾的温泉中大享其乐,或成群嬉戏,或捉对梳理毛发,或惬意地趴着小憩,憨态可掬。

北海道猴子泡温泉

黑猩猩与人类血缘最近,二者的DNA差别仅为2%。黑猩猩会通过接吻、拥抱、拍抚、微笑等方式表达情感,会制作和使用简单的石器、木器以敲开坚果、隔断绳索、挖掘可食性的植物根茎和争斗防身,会把草棍、树枝修理后伸到蚁穴钓食白蚁,会把树叶咀嚼成海绵状伸到树洞或水湾中吸水饮用。

黑猩猩与古道尔秀亲密

猩猩利用草棍钓食白蚁

目前科学家观察到黑猩猩使用了60多种工具。据灵长类行为学家张鹏博士记述,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的一只被驯养的黑猩猩掌握了一千多个英文单词、五百个汉字;实验表明,黑猩猩记数字的速度超过人类大学生,具有极强的瞬间记忆能力。关在笼子里的黑猩猩还会暗中记住实验员在密码锁上输入的数字,然后如法炮制,打开笼门逃之夭夭!

黑猩猩具有出色的色彩辨识和记数能力

最新的研究表明,在非洲刚果地区生存的一种倭黑猩猩在生活习性或社会行为方面更近似于人类。2005年弗朗斯·德瓦尔发表《Our Inner Ape》一书(2015年三联书店出版中译本《猿形毕露》,引起很多人对人性各个方面由来的思考与热议。倭黑猩猩比黑猩猩体形略小,脑量小,毛发少,肤色浅。它与黑猩猩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雌性之间关系密切,在两性间雌性居于统治地位,更精心地养育儿女,母子间保持长久的亲密关系,爱好和平,很少打斗,在两性和雌性同性间频繁发生性爱,以此表达亲密关系,增进情感,化解矛盾,强化群体纽带。作者通过这些观察引导我们思考:由于黑猩猩在高等灵长类中首先进入研究者的视线,尤其是珍妮·古道尔的开创性研究,使人们了解到黑猩猩残暴好斗、争夺领地、雄性统治的一面,加之以后很多影视作品的渲染,社会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成见:既然黑猩猩是人类远祖的映像,那现今人类暴力、战争、以强凌弱的倾向就是与生俱来的,具有遗传基因,不需要也无法改变。而如果人类学家、灵长类学家最开始见到的是倭黑猩猩,那么反射的映像就将完全不同,我们就会为后天得来的劣性恶习忏悔并致力于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和平、友爱和快乐。

《猿形毕露》封面

猴与中华文化

猴子的形象及其寓意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上就出现猴的形象,这样的造型在其后的文物上多有表现。

新石器时代早期顺山集遗址出土的陶塑猴面

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猴面文物

甲骨文中有象猕猴而手爪向上的人(神)名用字,被认为是殷人卜辞中所祀的高祖之名,即黄帝,王国维释之为“夒”,即沐猴(亦称为母猴或猕猴)。中华民族的另一位祖先代表蚩尤也有猴像的表现方式。

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猴面文物

蚩尤 汉代画像石拓片

南北朝-汉代画像砖、鄂尔多斯青铜器等载体上都有很多“猴”与“马”组合的“猿骑”、射猎、伎艺表演图案。汉族普遍认为猴为吉祥物,由于猴与侯谐音,在许多图画与其它艺术造型中,猴的形象寓意着封侯,如一只猴子爬在枫树上挂印,表达“封侯挂印”之意;一只猴子骑在马背上,取“马上封侯”之意;两猴相骑,则代表着“辈辈封侯”。

“马上封侯”剪纸

寓意“辈辈封侯”的玉雕

在藏族地区流传着 “猕猴变人”的神话,其产生与演变过程与藏族先民的猴图腾崇拜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猴祖传说还广泛存在于土、苗、羌、纳西等民族中。在近现代,《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中国人乃至中华文化圈中最为熟悉和喜爱的猿猴形象,他被赋予除妖降魔的法力,表达了人们惩治邪恶、追求真善美的美好愿望。

关爱生命,保护人类的近亲

猴与猿是人类的近亲,无论从自身生存还是同理心考虑,人类都应该善待它们,当然也应该推而广之关爱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但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或读到这样的消息:一些灵长类动物被残杀,甚至被作为珍肴吃掉(活吃猴脑可谓残忍之至!),很多用作表演的猴子历经残酷的训练和虐待,关在动物园中的猴子、猩猩被游客不当投食,甚至被击打取乐,一些猴子、猩猩被不当地用于医学实验,一些地方的大猩猩、黑猩猩,甚至一些小种群的猴类,被人类挤占了生存空间而频临绝灭……。

在动物保护组织和环保人士的呼吁、抗争下,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采取措施保护灵长类动物,尤其是尊重和给予高等灵长类应有的尊严和权益。几年前,西班牙通过立法的形式赋予黑猩猩一定程度的“人权”,其后阿根廷也有类似的举措。德国动物保护组织正在发起行动,力图改善动物园中猿类的生活条件。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管理局(FWS)把黑猩猩列入濒危物种保护名单,在经历了对用于实验的黑猩猩的司法维权争议后,美国卫生研究院(NIH)近日停止了所有针对黑猩猩的实验项目。中国拥有种类和数量众多的灵长类,一些种群的生存状况堪忧。据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最大的实验用猴出口国,这并不是一个值得炫耀的成就。关爱生命,善待动物,保护我们的近亲灵长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